Tzuan Wu
4 min readDec 9, 2017

每一天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(或開始)

photo by Walter Wlodarczyk

對紐約的獨立音樂愛好者來說,2014年是充滿了惜別的一年。大約從年中開始,許多獨立音樂場地即將歇業的消息漸漸傳出, 於是樂迷們下半年的行事曆,便被排滿了各場地連續好幾個月的告別演出,在感嘆美好老日子的結束中迎接新的一年。

紐約人對這樣的惜別氣氛並不陌生,80年代地下音樂盛世的搖籃CBGB在2006年的關門歇業,之後又成為John Varvatos的店面,仍有人還津津樂道。而每隔一陣子, 總是會有人宣告紐約已經不再適合年輕人居住。藝術圈太過商業化,昂貴的房租與物價已經扼殺藝術家、音樂家或各種創意人的生存空間,「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」,許多年輕時在紐約發跡的名人如Patti Smith或David Byrne都這樣感嘆過。

在去年與樂迷告別的展演場地中,位於威廉斯堡的 Death By Audio與Glassland的歇業,引起了許多的討論和關注。Death by Audio是一間以龐克、硬蕊樂團為主的表演場地,風格隨性,一晚七塊美金的門票常可以看到四五個樂團。而Glassland廣納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類型,但品質優良,樂迷總能在那遇見即將冒出頭的新秀。這兩間場地歇業得原因,和原是以DIY龐克精神起家的媒體大亨Vice Media擴張有關,故引起許多爭議,被視為對獨立文化的一大諷刺。

展演場地熄燈告別的原因也不外乎是仕紳化(gentrification),店租的飆漲使經營者無法負荷,只好關門。但在簡單的gentrification概念背後,音樂場地的經營與遷移其實有許多複雜的問題與難處。除了店租的飆漲之外,警察取締、隔音標準,與酒水、食物執照等等因素,都構成了場地經營的困難。另一個例子是DIY音樂表演場地與酒吧Lulu’s,經營者原本希望將場地轉型為Gay Bar和音樂場地的複合空間,預估可增加40%的收益,但遭到保守的房東拒絕,而在去年夏天歇業。

但儘管環境艱難,仍有許多新的空間不斷誕生。從倫敦進軍紐約,剛於一月份慶祝開幕一週年的Rough Trade NYC,同時是唱片行、書店、咖啡店和音樂展演空間。Rough Trade開幕時威廉斯堡的仕紳化早已完成,音樂展演空間的部份因為周遭住戶的抗議,延宕了好幾個月才得以營運。Rough Trade的音樂場地經營與知名的展演經紀公司Bowery Presents合作,在唱片行與場地經營越發困難的現在,前景依然看好。而只在週末入夜後經營的Brooklyn Night Bazzare則開啟了一個新鮮的經營方式,Brooklyn Night Bazzare是一個結合美食攤販與手作創意市集的夜市,近期舉辦了許多免費的音樂演出, 也被視為新興的音樂展演空間。

除了有一定資本規模的場地之外,DIY音樂空間其實並沒有消失,除了原本既定的演出轉至他處,許多小型場地仍在租金尚可負擔的地區開幕,如同年輕人逐漸搬至房租較便宜的區域。如Aviv、Trans Peco、The Living Gallery等場地都在布魯克林的更深處遍地開花,儘管硬體設備的品質可能還差強人意,但雄厚的資本從來都不是DIY音樂場地的營運的重點,而是在於經營者能否善用各種有限的既有條件,無論硬體上的空間,或是軟體上的音樂與觀眾,和一點飄渺的運氣,走出自己的路。

當跨年倒數完之後,回顧這些製造了許多美好回憶的場地,難免會感傷,而懷舊傷逝,似乎早已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基調。但即使喜歡的場所會拉下鐵門,只要還有期望有趣事物存在的年輕人搬來這個城市,獨立場景就不會死去。

原載於 GQ business Taiwan #7